本報見習記者鄒祖銘北京報道 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20年全國生態環境質量簡況(以下簡稱簡況)顯示,2020年,全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,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和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進一步下降。“十三五”規劃確定的生態環境9項約束性指標圓滿超額完成。
在環境空氣質量方面,簡況顯示,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7.0%,同比上升5.0個百分點;PM2.5年均濃度為33微克/立方米,同比下降8.3%;PM10年均濃度為56微克/立方米,同比下降11.1%。
按照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評價,168個重點城市中,環境空氣質量相對較差的20個城市依次是安陽、石家莊、太原、唐山、邯鄲、臨汾、淄博、邢臺、鶴壁、焦作、濟南、棗莊、咸陽、運城、渭南、新鄉、保定、陽泉、聊城、濱州和晉城市(濱州和晉城市并列倒數第20名);環境空氣質量相對較好的20個城市依次是海口、拉薩、舟山、廈門、黃山、深圳、麗水、福州、惠州、貴陽、珠海、雅安、臺州、中山、肇慶、昆明、南寧、遂寧、張家口和東莞市。
京津冀及周邊地區“2+26”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63.5%,同比上升10.4個百分點;長三角地區41個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5.2%,同比上升8.7個百分點;汾渭平原11個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70.6%,同比上升8.9個百分點。
在地表水方面,簡況顯示,1940個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中,水質優良(Ⅰ類-Ⅲ類)斷面比例為83.4%,同比上升8.5個百分點;劣Ⅴ類為0.6%,同比下降2.8個百分點。
長江、黃河、珠江、松花江、淮河、海河、遼河等七大流域及浙閩片河流、西北諸河和西南諸河水質優良(Ⅰ類-Ⅲ類)斷面比例為87.4%,同比上升8.3個百分點;劣Ⅴ類斷面比例為0.2%,同比下降2.8個百分點。西北諸河、浙閩片河流、長江流域、西南諸河和珠江流域水質為優,黃河、松花江和淮河流域水質良好,遼河和海河流域為輕度污染。
開展水質監測的112個重要湖泊(水庫)中,Ⅰ類-Ⅲ類水質湖泊(水庫)比例為76.8%,同比上升7.7個百分點;劣Ⅴ類為5.4%,同比下降1.9個百分點。主要污染指標為總磷、化學需氧量和高錳酸鹽指數。開展營養狀態監測的110個重要湖泊(水庫)中,太湖和巢湖均為輕度污染、輕度富營養,主要污染指標為總磷;滇池為輕度污染、中度富營養,主要污染指標為化學需氧量和總磷;丹江口水庫和洱海水質均為優、中營養;白洋淀為輕度污染、輕度富營養,主要污染指標為化學需氧量和總磷。
在地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方面,簡況顯示,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在用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902個監測斷面(點位)中,852個全年均達標,占94.5%。
地表水水源監測斷面(點位)598個中,584個全年均達標,占97.7%;14個超標斷面中,10個為部分月份超標,4個為全年均超標,主要超標指標為硫酸鹽、高錳酸鹽指數和總磷。地下水水源監測點位304個中,268個全年均達標,占88.2%;36個超標點位中,5個為部分月份超標,31個為全年均超標,主要超標指標為錳、鐵和氨氮。
在生物多樣性方面,簡況顯示,我國具有地球陸地生態系統的各種類型,其中森林212類、竹林36類、灌叢113類、草甸77類、草原55類、荒漠52類、自然濕地30類;有紅樹林、珊瑚礁、海草床、海島、海灣、河口和上升流等多種類型的海洋生態系統;有農田、人工林、人工濕地、人工草地和城市等人工生態系統。
在土壤方面,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結果顯示,全國農用地土壤環境狀況總體穩定。影響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的主要污染物是重金屬,其中鎘為首要污染物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0%左右,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0%以上。
此外,據初步核算,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同比下降1.0%,比2015年下降18.8%,完成“十三五”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8%的目標。
(來源:中國環境報)
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